2020-10-12 10:49来源: 当代综艺
2019年除夕上午9点半,猫眼娱乐CEO郑志昊携管理团队在港交所敲响了开市锣,猫眼正式登陆香港资本市场挂牌上市,开盘涨0.14%,报14.82港元,市值达160亿港元。
当一家中国公司进入国际资本市场,投行的投资家们总喜欢用一些比喻找一家类似的公司,帮助国际投资者更好地理解这家公司的模式与未来前景。
比如最近在香港上市的微盟把未来指向了SaaS的鼻祖“Salesforce”,比如去年在美上市的拼多多则把未来指向“Disney”+“Costco”。虽然实际上中国的这些公司和海外的“同行”有太多不一样的地方,但总要有个比喻,才能让国际投资者放心。
同样面对国际投资者,这次却遇到了难题。即使是在非常工业化的好莱坞,我们也没有找到一家和猫眼模式类似的公司——既to C 面向消费者,又to B面向娱乐产业从业者。
这套打法和猫眼的母体美团采取“T型”战略很像,美团当时横向为团购平台,纵向为衍生的垂直业务,分别从用户端和商家端提升影响力。猫眼正式从美团“团购+电影票”业务孵化出来,从美团独立分拆引入战略投资者光线之时也提出了“一纵一横”的战略。
(注:美团电影独立APP于2012年1月上线, 2013年1月美团电影APP更名为猫眼电影,并实现了新功能“在线选座”。)
“纵向深入产业链多个环节,拓展IP孵化、投资、制作、宣发等业务。横向加强四大平台建设,包括交易平台、大数据平台、媒体信息平台和营销平台。”猫眼娱乐CEO郑志昊在2016年5月的内部信中谈到。
To C:
Fandango式的工具、社区、平台
关于猫眼如何从在线电影票选座的红海血战中撕杀出来的故事已经很多,简单概括是三个阶段:
· 第一阶段是O2O时代。行业极速增长,格瓦拉、猫眼电影、娱票儿(微信电影票,也就是后来的微影)、百度糯米、淘票票……2013年在线选座售票量仅占整个市场的8%,到了2014年这一数字达到45.8%。2015年,票补大战到了最疯狂的时候,有行业人士统计,当年的票补投入超过了40亿,单《港囧》一部影片,猫眼电影、微信电影票、百度糯米等多家电商全网累计投入的票补就至少1亿。
· 第二阶段是深入行业时代。微影时代并购格瓦拉后,微影、猫眼、淘票票三足鼎立。烧钱游戏还在继续,但三大玩家都意识到了巨额票补投入使得公司在To C业务层面无法迅速盈利,目光必须分散到整个产业链,于是人们看到了微影在2016-2017贺岁档下场保底。
· 第三阶段则是动态平衡阶段。2017年9月,猫眼微影宣布合并,最终关于票务的赛场上也就只剩下猫眼和淘票票了。而随着票补烧钱大战的暂告一段落,两家也分别把业务重心落在了服务整个娱乐产业上。淘票票所隶属的阿里影业先是提出“新基础设施”,现在又推出宣发平台“灯塔”;而猫眼除了在线娱乐票务服务业务,则在电影发行、宣传、制作等内容服务业务、网上预订卖品、销售衍生品及影院会员等娱乐电商服务以及广告业务上都有布局。
分阶段来看,或许能在好莱坞找到一些猫眼的影子。例如第一个阶段的猫眼电影,与美国票务平台Fandango有些相似。
Fandango原名Ticketmaker,成立于2000年,是NBC Universal 旗下的一个票务平台。在这个平台上,用户们可以购买电影票,并能够同时查看电影相关点评内容以及电影票房的统计数据。
只有自有平台的在线售票业务刚开始进展还算顺利,但发展至后期问题也就出现了:自有平台上的售票业务已经不能满足业务的增长需求,如果死守着自己这一个平台,不仅要面临增长速度放缓的问题,随时随地出现的竞争者们也十分令人头疼。
如何才能打开销路让更多的人来买电影票呢?此时的Fandango想到了一个极好的解决方式——和社交平台合作。
2016年9月,Fandango与Facebook达成合作,计划在Facebook 页面推出电影票销售服务。与此同时,Fandango还和Snapchat、 iMessage 两大知名社交APP合作推出购票服务。这两个平台也和Facebook一样,Fandango 票务销售服务将在这些社交APP界面上占据一个醒目的位置,移动端用户只要点击z“Buy tickets”(购票)字样的按钮就可以查找附近的影院以及放映信息,选择合适的场次后完成支付即可。
用户不需要离开当前使用平台及 App 就可以轻松完成购票的整个过程,这无异于是将一个Fandango复制成了四个,而且还是嫁接在了人人都在用的社交应用上。
“我们就是要让购票服务以这样一种系统、自然的方式出现在这些平台环境之中,这符合当下人们的交流方式,让用户自己去发现、安排并进行购买。”